讓創意走進校園——梁智軒

分類
香港作曲家
原文出版日期
May 1, 2020
原文出版處
Cashflow 92
🎧
同時活躍於創作與教育的梁智軒,以創作過來人的身份,透過新科技,誘發新一代的音樂創意。他的作品目錄,包含中西樂器大小組合的作品,而他在教育的事業上,努力推動 STEM 在課程中的應用,讓更多人以新鮮而有趣的現意,開始接觸音樂創作。
image

實驗、實踐:令人着迷的創作路

梁智軒的創作路,在讀大學時才開始得到啟發。「當時,教育署提出課程改革,在音樂課程中增加創作的訓練。學校於是在校內舉辦了比賽,入圍同學的作品,將會由香港有名的器樂演奏家來為作品演出。」這種孕育新作品的活動,令當時年輕的創作人大開眼界。「在大學的第一年,我好像經歷了創作過程的精華:自己閉關幾個月創作,創作之後由人演奏,當中不少的交流和修訂,更加令我覺得:這種學音樂的模式,是我非常嚮往的事。」

在讀大學之前,梁智軒的音樂世界,本來只有他一直學習的小提琴。但是,當創作走進音樂世界以後,令他探求每一個能夠寫、能夠把自己的聲音實現的機會。「當時,香港作曲家聯會也有很多這一類培養新晉作曲家的活動。手法是大同小異的:提交作品,與專業樂手交流,最後作品公開排演甚至是音樂會。」對於受訓中的音樂家而言,這些都是涉獵專業創作人生活的寶貴經驗。梁智軒在這些學習的年間,不經不覺間累積了不少作品。於是,大學畢業之後,他選擇繼續進修,步上專業的創作路。

而在不斷創作、不斷尋找自我風格的期間,他發現自己每次創作,都着迷於尋求音色與織體的不同可能。「或許是我早年的時候,着迷於那些曾啟發過我的大師,比如是利蓋替 (György Ligeti) 或班特維斯基 (Krzysztof Penderecki) 的音樂。」(筆者註:班特維斯基剛於 3 月 29 日去世,而訪問正是在大師過身前一個星期發生)在創作過程中,他經常思考音色與織體,經過鋪排與設計之後,能為觀眾理解與接受。

梁智軒說,這個過程,其實需要花費巨大心思。2017 年,梁智軒被香港管弦樂團委約,創作一首管弦樂節慶短曲,同場四位年輕作曲家,公開排練與討論。他選了舞火龍為題,以聲音發掘這煙霧漓漫、但又五光十色的經驗。「這既是香港人熟悉的體驗,又是香港非物質遺產,作品《飛龍雲舞》就是希望由舞火龍開始,引導觀眾以聲音去想像這獨特的事。」他用上特別的樂器組合,而且織體豐富。「以香港管弦樂團對新音樂演繹的豐厚經驗,排練一開始,就已經掌握到作曲家希望達到的效果。」觀眾反應理想,而令梁智軒更感高興的,是觀眾能夠理解作曲家的心思。這是他創作時一直顧念的課題。

科學、技術:激發創意的促進者

對音色與織體的着迷,亦與他現在另一個專長不約而同。梁智軒現時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,並且專門於 STEM (或加上「藝術」成份的 STEAM)教學之中,提倡以簡稱為「STEM」 的「科學、科技、工程與數學」領域,培養學生創意。「這些計劃都有一個精神,就是希望小朋友能在學習音樂的早年,就已經有機會接觸創作。」以前,創作似乎是專攻音樂時才接觸的課題,給小朋友創作,本來不是一件容易開展的事。但是,透過現在新的科技與工具,就有新的可能。「例如在其中一個計劃中,我們用上一些像積木的組件,這些組件就像將整部聲音合成器拆散。而把這些組件組合拼湊,可以讓小朋友設計聲音,就像在『砌積木』的期間,能生產不同的聲音。」

從中,學生學習的,就如學習合成器般聲音的科學原理,而透過這些似是玩意一般的新工具,讓小朋友學習聲音的基本。這些新工具與新可能性,只是將創作的門檻降低。製造聲音是第一步,將聲音組織起來,才是音樂創作的起步點。「正正是這個過程,現在與以往有非常大的分別。以往我們要掌握聲音的創造,比如是學鋼琴,用上的是心機與時間,也未能好好把樂器掌握。這些新科技,表面上是砌積木般的玩意,小朋友卻可以用它來實驗生產聲音的原理與音色的特質。而且,由於他們是『積木』的設計者,小朋友對自己的製成品,變得有一定的把握。」梁智軒笑言,這些樂器交給他,甚至他也不知怎樣應用。「因為每件設計,都是小朋友實驗的成品,而且是他們能夠掌握到的玩意。在這些製成品之上,加上我們在課堂中學習的創作手法,就能開展作品。」梁智軒形容,這個過程,從多個途徑誘發小朋友的創意思維,甚至能讓他們一嘗小小作曲家的滋味。

由聲音開始,實驗音色的組合,組織它們成為作品,然後最後在觀眾面前呈現,其實正是作曲家創作的歷程。「回想起當年我在學之時,就是因着這個過程吸引我創作,現在科技的介入,只是用了不同的媒體。」而這個過程,其實就是讓人喜歡音樂。「這些作品是學生擁有 (own) 的,因為他們就是創造者。作為老師,我們協助、提點並給予方向學生,是協作者,從學生的角度,誘發他們的興趣。」

梁智軒坦言,愛好音樂的學生,其實大有人在。「學生會冒犯校規的險,無論如何也要帶耳機回校聽歌。你說他們不喜歡音樂嗎?不是,所以他們只是不喜歡音樂課而已。」所以,梁智軒希望,創作讓人喜歡音樂,發掘音樂有趣的內涵,從而真正擁有自己的音樂,而科技就是其中的促進者。

對於年輕的創作人,創作的經驗,只是音樂路的一部份。「我們以前成為音樂人走過受訓的路,很有可能在現行的世界,已經行不通。自己建立網絡、自己製作、自己獨立出版發佈,已經是網絡世界的必須技能。」梁智軒認為,如何建立自己的觀眾群,如何將自己的聲音「點對點」地傳遞給喜愛這聲音的人,將會是未來創作人無可避免的課題和生存技巧。「培養愛好與創意,只是起點而已,音樂人要裝備的軟技巧,其實不少。」梁智軒如此鼓勵年輕的音樂人。

icon
胡銘堯 是一位活躍的音樂作家、樂評人及電台古典音樂節目監製,文章見於香港各大報章及雜誌。他曾經舉辦過多個音樂講座系列,策劃推廣古典音樂的活動及演出。他曾經訪問過百多位中外古典音樂的作曲家與演奏家,訪問文章多見於香港報刊,而電台訪問亦多在香港電台及網絡媒體發佈。 個人簡介履歷主頁

© Copyright 2011–23 by Dennis Wu. All rights reserved. You may request reproduction of articles by contacting the wri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