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學生要學習作曲?「創作是音樂重要的一環,沒有作品,就沒有音樂的承傳。」傳統的音樂教育,着重訓練學生成為欣賞者和演奏者,卻沒有太多集中訓練創作。曾教授指出,現時的音樂教育,正面對着多元文化的衝擊而起了一些變化,,但處處仍然受西方音樂的框架限制。「傳統的教育,教學生讀譜,教他們準確演奏偉大作曲家的作品,卻很少鼓勵他們主動去理解怎樣演奏,甚至當他們演奏得心應手時,亦很少鼓勵他們自己去創作。」
自由創作 由喜愛音樂開始
曾葉發認為,音樂創作不應該限制於某一種風格的音樂;換言之,學生應該透過觀察不同的音樂元素,從而做自己最感興趣的音樂。「學音樂經常都有種不成文的規範,演奏的時候亦不可以隨意亂彈。我們要給學生一個訊息:音樂沒有所謂正確與不正確。」教授創作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喜愛不同風格音樂,一邊讓他們接觸,一邊讓他們吸收,他們做可以自己做自己喜歡的音樂。 曾教授甚至覺得,每一個人與生俱來,都有一定的藝術潛質。「由五官產生的活動,就是藝術,每個人的五官,都有不同的專長和敏感。」教育者的角色,就是發掘一個人的潛質,將其敏銳的感官轉化為表現藝術的技術。
近年,曾教授主力推廣「樂動」演出活動,旨在將創意滲入音樂演出活動內。「在樂動中,我們準備了一些指示,就像一份劇本一樣。不過這份劇本,並不是要你必須跟從,而是要你用自己聽覺去判斷,從而作出變化。樂動是即興演奏的一種,而樂動的劇本,就是代替那些傳統即興如江南絲竹、爵士樂等所需的長時間訓練。」樂動的劇本,旨在鼓勵不同背景的人嘗試以他們熟識的方法演奏,技巧不拘,因此樂動除了適合讀音樂學生,亦適合各種各樣的人。「不論你有沒有高深的演奏技巧,還是專業的音樂訓練,只要跟着樂動劇本中的指示,就能製造聲效。指引可給予演奏者很大空間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意,從而與人互動,製造有趣的音樂。」
曾教授深信,音樂本身需要透過演出才能存在。透過樂動,我們可以理解創作最基本的要素。樂動的目的,不一定是製作一首偉大作品,而是讓參與者享受創作的過程要。「這跟傳統的意義不一樣,音樂作品除了供別人欣賞,也可讓我們從中己欣賞自己發揮過的創意。這是一個讓人全面接觸音樂的最佳機會。」現時,曾教授焦聚了不少年輕的專業作曲家去推動樂動的概念,並且在教育學院中設立課程,讓專業音樂家與教師一起將樂動帶進帶進課室,在更廣泛的教育中推擴即興、自由演奏的文化。
一生也沒離開創作
曾教授曾經身為國際重要音樂組織的領袖,看見香港在音樂創作教育方面,的確起步較慢。最近推出的新高中課程裡,音樂科包含的創作佔相當比重,但他認為仍偏向於規範化與形式化。「重視創意是好的發展起點,但我發現學生似乎還未深切領會到創作的重點。學生偏向急就章,只求在期限前完成作品,鮮有學生關注自己能否從中學習到什麼。教授創作的確需要時間循序漸進。」
除了教學之外,曾教授最近努力埋首寫作新曲。香港電台第四台將在今年慶祝四十週年,曾擔任該台台長的曾教授,獲電台邀請創作一首新的管弦樂作品。「第四台的最大特點是採用雙語廣播,我的新作也會呼應這個模式,包含雙語的文字朗讀。」包含朗讀的管弦樂曲,實屬少有,中英雙語,更是史無前例。「我選用的文字,其中一個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其二則是我們如何看生命。」
曾教授擁有豐富的創作經驗,他甚至他形容自己為「一生也沒離開創作」的人。對他而言,教育者不單在課堂中教學,還要傳遞正面的訊息。「怎樣將你的理念做得更好,溝通至為重要。這不單對音樂家,對各行各業的人都必定受用。」將音樂教育推而廣之,成為生命教育的一部份,曾教授正在身體力行,以音樂啟發人生。
© Copyright 2011–23 by Dennis Wu. All rights reserved. You may request reproduction of articles by contacting the writer.